电信网络违法犯罪是近年来发案最高、群众损失最大、反响最强烈的犯罪行为之一,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近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草案)》进行了审议并公开征求意见。此前,已施行的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法和数据安全法,共同架构起我国互联网领域的基础性法律框架,为迅速且有效地加强打击治理、全方位筑牢遏制电信网络违法犯罪的“防护墙”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在制度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基于电信网络违法犯罪的自身特点,还应从以下方面加大力度,确保法律的实施效果。
加大专项立法和细则制定,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电信网络违法犯罪所特有的隐蔽性强、智能化程度高、涉案范围广、犯罪分子反侦察技术能力强等特征,对加强电信网络领域专项立法、完善打击治理相关法律制度保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一方面,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形式手段的更迭速度远超常规立法的节奏;另一方面,由于常规立法程序的限制,为保证原则性和规范性,立法只能关照到宏观层面,无法详细关注到每一个细节,这就可能导致执行时的权责不清,造成司法实践效率打折,执行难度上升。因此,要在全面精准把握当前电信网络违法犯罪现状的基础上,强化对电信网络新技术带来的潜在法律风险的评估,加强对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发展趋势的研究判断,积极探索利用新技术新应用实施新型违法犯罪等互联网安全防范重点领域的专项立法、地方立法,加快对相关规则、标准、条例和实施细则的制定,本着“小、快、灵”和“急用先行”的原则,对关键环节、主要制度作出规定,在积极审慎推动立法进程的基础上,对传统立法程序进行适当简化,提高立法效率,增强立法的有效性、针对性、实用性和前瞻性。
发挥司法实践的功能作用,弥补现有立法不足。面对电信网络领域违法犯罪的新情况、新问题,完全依靠立法来解决是很困难的,也是不现实的。一些不法分子专门“找漏洞”“钻空子”,打法律的“擦边球”,而任何一部法律都不可能完美覆盖所有的“漏洞”和“死角”。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利用好司法解释的作用,对司法实践中适用法律、法规的具体应用问题,作出具有现实性、针对性、权威性的解释说明,对现有法律规范进行约束和制衡。加大对电信网络犯罪案件的查处、审判和典型案例公布,以案释法。在专项立法尚不够完备的情况下,探索与互联网发展速度和模式相适应的司法机制和诉讼制度,如探索实行“网上纠纷网上审”的电子诉讼新模式,设立“互联网法院”等。通过充分发挥司法实践在补充、延伸、细化等方面的“拾遗补缺”作用,来弥补现有法律法规的不足,为现有法律法规的修订完善提供有益借鉴。
压实主体职责,建立健全协同共治机制。建立党委政府、司法机关、社会组织、公民个人以及金融、通信、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和相关企业、第三方支付平台公司等各方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共治机制,是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违法犯罪的必然选择。党委政府应切实抓好领导与统筹,协调落实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政府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对电信和互联网行业的监管力度,加强对IP地址、域名、网站等互联网基础资源的监管,严格对电话号码和网络域名注册实名身份信息核验、登记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司法机关是打击治理犯罪的主力军,也是推动协同共治机制发挥强大作用的关键环节,要进一步深化优势资源整合,建强用好各级反诈中心,加快建立涉诈样本信息的数据共享机制,拓宽数据信息渠道,充分发挥好情报收集分析、研判预警、作战指挥功能,加大向县区级反诈中心建设的纵向延伸,加强与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金融机构等相关方的横向协作,形成全方位联动、多层次统筹。互联网企业和电信运营商作为信息数据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加强行业自律,重视自身安全能力建设,通过前沿技术手段应用和严密制度设计,做好电信网络用户个人数据和隐私信息的保护,加强对涉嫌电信网络诈骗的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主动监控和传播阻断,打造坚固的数据安全系统,从源头上斩断犯罪的触角。在建立和完善协同共治机制的同时,还应积极探索建立跨省市的信息共享和互通机制,形成多行业、多部门、多区域、多“兵种”联合作战,构建“打、防、管、控”全线一体化打击治理格局。
加强技术应用研发,提高科技防御水平。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世界,打击治理新型电信网络违法犯罪,科技和技术是关键。只有掌握最前沿知识、应用最先进技术,才能破解新型违法犯罪的“数字密码”,剥开不法分子精心设计的“隐形”伪装。应按照完善预防性法律制度的要求,侧重前端防范,及时总结把握电信网络新型犯罪形式的手段变化,大力发展通信防御技术,提升科技防御水平,加强主动性、防范性制度措施建设。运用大数据筛查研判、网络关键词侦测提取、声纹识别等反制技术,提前介入,监控侦查,主动监测流量异常情况,加强对涉嫌违法犯罪信息的数据建模和分析,建立健全信息防范预警处理机制。研发可实时监控侦测电信网络病毒、漏洞、钓鱼软件以及可实时对恶意电话号码、短信、网址等进行过滤、预警和快速拦截的专业网络安全系统,研究开发反馈及时、操作便捷的防范打击网络违法犯罪的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等,加大移动端技术研发和应用,针对电信网络违法犯罪的信息链、资金链、技术链、人员链等各环节进行全链条、全方位打击,为营造安全有序的电信网络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加强信息安全教育,提升公众网络素养。网络安全教育是保护个人隐私安全和生命财产安全的必修课。应建立由学校、家庭、社会等多元主体构成的信息安全教育生态系统,提升公众网络素养。尽快改变信息网络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薄弱现状,制定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网络素养教育规划,据此编制教学大纲和教材,开设相关知识技能课程。要发挥大众传媒的舆论引导功能,积极营造防范打击违法犯罪的良好媒介环境。如开展普法宣传日、举行法制科普图片展等活动,或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渠道加强科普宣传。同时要注重宣传内容与方式创新,加大在互联网平台进行反诈知识宣传的力度。通过广泛发动全社会力量,逐步提高公众对信息网络内容的鉴别能力,提升全社会的信息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维护网络信息安全的良好氛围,让伸向大众的网络犯罪黑手无所遁形。